因執行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將涉及臺灣原生特稀有植物的種原採集,然而
特稀有植物本身即具有脆弱、敏感的特性,不恰當的採集過程會對其野外族群
存續產生負面影響。 為減少因種原採集對原生育地產生的衝擊,以及最大化採
集帶來的保育與科學價值,本指南為採集者提供於種原採集時所須遵循的一般
性原則, 建議團隊於採集時能同時符合科學性與倫理性。
1. 採集前預先評估採集的必要性
過度採集會對野外族群帶來負面的影響, 因此惟有採集能帶來足夠的正面效
益時才進行採集。請務必於採集行程前進入團隊資料庫查詢, 預先評估目標
物種是否在各合作單位已經有足夠的備份;欲採集的目標族群,是否過去已
有採集過相同的種原, 若非種原備份上的必要, 應避免重複採集。 同時請採
集者採集完成後,盡速於線上資料庫更新採集紀錄。
2. 於受管制地區採集,須先取得合法許可; 於私人土地採集,須先徵得地主同
意;採集受文資法列名保護植物,須另行向主管機關申請
請採集者隨時注意採集行為是否合法。
國有林地、國家公園、自然保留(護)區、原住民族部落等地, 對區內採集行為
均有相關限制及規範, 在上述地點採集時,請依規定先行申請採集證或採集
許可。
於私人土地採集時,請先知會並徵得地主同意再進入採集;同時同仁可利用
此機會向地主宣傳保育理念,鼓勵地主維持棲地環境及主動保護土地內稀有
植物,發展保育合作關係。
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 現有臺灣穗花杉、 南湖柳葉菜、 臺灣水青岡及清
水圓柏四種屬於珍貴稀有植物, 採摘須另行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可。
3. 針對目標物種的繁殖特性,選擇對野外族群衝擊最小的採集方式
採集種原時須要盡力維持原本野外族群的存續,優先考慮採集可再生的繁殖
體,如扦插枝條、分株、珠芽、 根莖、孢子、 種子等, 且採集量不能危及個
體生存;一年生植物另須留意採集量不能危及原棲地種子庫;若採集種原需
要整株植物體,一般以不超過該棲地族群量十分之一為原則, 除非該棲地有
立即可預見的破壞將發生,如崩塌邊緣、工程進行、翻地除草等原因迫切需
要移植保護, 請採集到足夠有效繁殖的數量即可,避免過度採集。
4. 採集後須盡力保持採集體的生命力與繁殖力
植物體在採集後可能因為失水、過熱、離土過久、悶濕發黴、碰撞等原因失
去活性或降低繁殖能力。採集者須妥善保存採集到的植物體,因此在採集前即
須考慮是否已有適當的容具能維持濕度與溫度,並避免陽光曝曬,若手邊
無適當的工具與繁殖計畫,請避免臨時起意的採集。採集後應盡速將植物體
攜回苗圃繁殖;若為多日行程,可以考慮在接近回程時再行採集,減少植物
體離土時間。
5. 詳盡記錄採集體與棲地環境的生態資訊
除了採集植物體本身外,記錄其相關生態資訊亦有助於保育進行與科學研
究。 除了採集地、採集時間與採集者等基本資訊外, 採集時不妨多花時間留
意並記錄植物體物候、授粉者、 取食者、共生昆蟲、伴生植物、 族群豐度,
以及棲地環境、林相、土質等相關資訊, 這些資料可以提供給苗圃工作人員
做為繁殖技術參考,也能補足稀有植物的基本生態資訊。
6. 採集時避免夾帶非必要的其他生物
植物體及土壤內常夾帶有種子、昆蟲幼蟲及蟲卵,不經意地攜帶可能會造成
這些生物在各地區種原的混淆與汙染,也可能引進入侵雜草、害蟲。因此採
集時應仔細檢視植物體,在移動前須先除去附著於其上的昆蟲、 蟲卵及非目
標物種的種子,同理, 採集者身上衣物、鞋襪、背包也都有可能夾帶上述生
物,在不同族群間移動時與回到苗圃前皆須留意。
7. 採集後回復棲地原貌,減少採集痕跡
採集留下的步徑、痕跡除了可能影響生態環境外,也會引起不知情的過路者
好奇循跡查看,使目標族群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之中。因此採集後應將環境盡
量回復原貌, 將剪切口遮掩, 將挖起的植穴覆土蓋回, 減少採集引起的痕
跡。
8. 採集時應低調,偶遇民眾時適當解釋與傳達保育理念
採集時不宜在群眾面前高調進行,圍觀的群眾可能會對採集行為產生誤解,
或是引起仿效。採集者工作時應備齊相關核可文件與工作證,若途中偶遇民
眾好奇關心,可耐心向其解釋採集目的與宣達保育理念,不宜虛應敷衍以免
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9. 不同種原的植物體必須區隔,避免遺傳混淆
即使是同種植物,在不同的棲地族群可能已分化出不同的遺傳背景, 這種遺
傳多樣性亦是種原保育的重要目標。採集者採集時應避免將來自不同族群的
植株混淆,在族群間移動時應避免不經意夾帶種子或散播花粉造成遺傳汙
染; 採集的植物體需詳加記錄地點,在苗圃繁殖時須予以區隔,避免混淆與
非意圖的雜交。
10.在公開場域對敏感物種與敏感棲地進行保密
稀有植物承受人為採摘的壓力很大,尤其是具有觀賞性或話題性的物種更容
易受到覬覦。請採集者避免在公開場域公布稀有植物的詳細位置, 敏感的物
種請在如標本籤、解說牌、論文等公開資訊將採集地點適度模糊化(詳細地
點資訊的記錄仍然是必須的,請留在內部妥善保管)。
11.適時留下證據標本與遺傳分析材料
為最大化植物採集回來的科學價值,若採集植物體或繁殖時有剩餘的枝葉材
料,請將其製成乾燥引證標本永久保存,並另外以矽膠或液態氮等保存技術
留存部分材料供遺傳分析使用。